港股四大投资方向曝光!科技、医疗、有色、消费谁将成为港股新风口
随着充裕流动性与AI的持续创新和投入,港股自9月初以来的整体上涨势头仍在延续。展望未来,市场的“赚钱效应”预计将促使南向资金持续流入。除了全球逐步进入降息周期的影响外,如果高市早苗成功当选日本新首相,港股亦有望从日本投资者的套利交易中获益。同时,国内外企业在AI领域的资本支出加大,加上大模型和应用的不断迭代,港股的AI和科技产业链有望迎来业绩的兑现。
在经历了半年的估值扩张后,港股当前的绝对估值可能显得偏高。然而,在基本面预计触底反弹的背景下,加之2026年业绩预期显著增长,港股在全球市场中依然具备吸引力。结合流动性的外溢效应和持续的AI叙事催化,我们判断港股的长牛行情将会延续,建议投资者关注以下四个中长期方向:
科技行业:特别是与AI相关的细分领域和消费电子产品;
大医疗板块:尤其是生物科技行业;
有色金属:受益于海外通胀预期抬升及去美元化趋势;
消费板块: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曾经滞涨的消费板块也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近日港股动能延续,日历效应显现
在今年的国庆长假期间,港股表现出色,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0.4%和1.3%,持续了自9月5日起的上行趋势。从行业来看,除了科技和医疗板块,资源品,特别是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涨幅也较为显著,而地产、机械、制造以及必选消费等行业则出现下滑。历史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4年的十轮国庆假期中,恒生指数平均上涨2.2%(只有2018年和2019年下跌),而AH溢价指数平均收敛2.6%。因此,今年假期以来港股上涨、AH溢价收窄的现象符合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平均下跌1.5%,而沪深300则上涨0.9%,推动AH溢价平均扩大2.7%。这意味着节后A股的补涨概率较大。不过,去年10月8日恒生指数大跌9.4%、沪深300涨5.9%并导致AH溢价单日扩大17.5%(11倍标准差事件)的情况,今年则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截至现在港股涨幅较为温和,而卖空占比仍在历史高位。
流动性与AI创新:港股上涨的两大动力
在9月上半月,港股与美股共同受益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但随着美联储的降息,恒生科技指数与费城半导体指数的走势日益一致,这表明国内外AI创新和投入预期正在推动港股上涨。展望短期,我们认为这两大动能将继续助力港股的上涨行情。
流动性方面:尽管9月份港股ETF的净流入规模环比下降19%至618亿元,但9月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高达1727亿元,为历史第二高点。尽管ETF流入占比放缓,但在理财产品和货基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南向资金预计仍将流入港股。若高市早苗成功当选新任日本首相,并采取财政和货币双宽松政策,日元贬值预期将可能促进日本投资者的套利交易,港股也将受益。
AI创新与投入方面:国内企业正加大在AI领域的投资。阿里巴巴和百度开始使用自主设计的芯片进行AI大模型的训练,部分取代英伟达的芯片。而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在AI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加强了国内企业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业绩增长预期。同时,国际科技公司如甲骨文也在加大对AI领域的投资,显示了全球科技企业对AI发展的重视。
基本面预期稳定,恒生科技2026年净利润增速预期达28%
随着中报季的结束,虽然港股在8月下旬至9月中的净利润增速预期被下调,但最近两周数据显示出企稳迹象。这表明外卖补贴战等短期负面因素已经被市场价格消化。展望2026年,港股的基本面预期将触底反弹,Bloomberg一致预期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净利润预计分别增长8.4%和28.1%,在全球市场中依然具备吸引力。
绝对估值虽不便宜,流动性溢出与AI催化或仍有空间
截至10月3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动态PE分别为12.1倍和22.3倍,处于历史88%和53%的分位数。尽管港股的绝对估值看似偏高,但以中国、美国及主要经济体加权计算的恒生指数ERP仍达到5.2%,高于以美债收益率计算的4.1%。此外,恒生科技相较于纳指100的PE估值比值仍低于40%,显示出一定的估值扩张空间。
港股展望:上行动能持续,把握中长期投资方向
综上所述,港股市场拥有完整的AI产业链,且越来越多的优质龙头A股企业赴港上市,我们判断港股将受益于境内外流动性的外溢及AI叙事的持续催化。尽管短期海外存在一些地缘政治和贸易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港股基本面的逐步改善,2024年初以来的长牛行情有望延续。建议投资者把握以下四个中长期方向:
科技行业:包括AI相关细分赛道及消费电子;
大医疗板块:尤其是生物科技;
有色金属:受益于海外通胀预期上升及去美元化;
消费板块: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滞涨的消费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风险因素
需注意的风险因素包括:南向资金流入显著放缓或转流出;对美国AI巨头的过度资本支出担忧加剧,可能导致美股回调,进而压制港股估值;中美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港股业绩表现不佳;以及美联储降息幅度不及预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