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金本位?波动性并非反对理由,可信承诺是关键
2025年,黄金价格飙升了60%,最近更是首次突破了每盎司4300美元的关口,吸引了大量希望对冲经济不确定性的投资者,尤其是在就业市场走软和全球贸易摩擦的背景下,黄金成为了投资者的避风港。
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仅在周二,金价便大跌近6%,创下十多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种波动性使得一些批评者利用这一现象来反对金本位的主张,认为金价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金本位有助于货币稳定、能够缓解通胀”的论点。他们担心,如果再次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必然会导致美元购买力的持续波动,使家庭、企业乃至政府在财务决策上面临困难。
这种担忧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如果政府能够可靠地执行金本位制度,黄金的供需关系就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实际上,当黄金与美元脱钩时,价格波动较大,但如果存在一个可信的固定汇率,黄金的价格表现将会截然不同。
假设美元的价值被设定为1/4000盎司黄金,那么以黄金为支撑的美元就能清晰地指示出购买商品所需的黄金数量。反对金本位的人担心,全球黄金市场供需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价格的不可预测波动,甚至可能引发通缩或经济衰退。然而,实际上这种需求波动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如果美国政府对黄金的承诺是可信的,公众就不会将黄金视为投资或投机资产。美国财政部(或在政府支持下的私人金融机构)将承诺以每份1/4000盎司黄金的比例兑现美元。在这种机制下,所有交易都将与美元既定的黄金含量保持一致,偏离该标准的交易行为将不应存在。
与一些反对意见不同,这并不是价格管制,而是对重量或计量单位的界定。美元的含金量成为经济运转的核心。尽管供应问题更为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预期其相对稳定。金矿企业每年都会为全球黄金存量增加新的供应量。
如果黄金供给大幅增加,可能会对全球黄金供应量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元购买力有所下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太可能发生。除非全球金价显著高于生产成本,否则金矿企业不会愿意扩大产量。在设定的标准下,开采1盎司黄金的收益为4000美元,虽然这个数字看似可观,但实际上易开采的黄金储量早已被开采殆尽。
或许在“美元可兑换黄金”机制启动初期,黄金供给会出现一次性增长,但之后产量会逐渐稳定。这意味着生活成本不会大幅飙升,也不会出现现代纸币体系下常见的“美元持续贬值”现象。
回归金本位反而可能会大幅降低全球黄金市场的波动性,这正体现了著名经济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如果政策发生变化(如实行金本位),那么基于历史数据(如黄金价格)进行的经济政策评估将不再可靠,因为人们的行为会因此发生改变。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政府的承诺足够可信。对于美国这样拥有庞大经济体和强大政府的国家来说,这种承诺是可信的。然而,对于墨西哥等经济规模较小、政府力量较弱的国家来说,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的实力根本不足以通过货币兑换承诺来稳定全球金价。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小型开放经济体采用商品货币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但对于超级大国来说,这或许是个可行的选择。
和所有货币制度一样,金本位货币有其利弊。我们并不能轻易断言应该抛弃现行的美元体系。但如果我们无法分辨哪些反对意见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就无法做出理性的政策决定。以波动性为由反对金本位的观点,其实并不成立。至少,这一点值得我们重新审视黄金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