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高息悬剑:进退维谷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还能撑多久?
2025年6月18日,美联储如期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至4.50%不变,连续第四次会议按兵不动。这一决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玄机。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美联储的政策声明与经济预测透露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复杂情绪,以及在通胀与增长之间艰难权衡的困境。高利率的 “悬剑” 究竟还能悬多久?本文将深入剖析美联储的决策逻辑,解读高利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
一、美联储的微妙转变
删除风险表述:从 “全面警惕” 到 “结构性谨慎”
与 5 月份的会议声明相比,本次议息声明删除了 “通胀和失业率风险均上升” 的表述,并将经济前景的 “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调整为 “不确定性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一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反映出美联储对经济风险评估的变化。
删除 “通胀和失业率风险均上升” 的表述,可能暗示美联储认为短期内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将 “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调整为 “不确定性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可能意味着美联储认为贸易摩擦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已有所缓和。
整体而言,美联储的评估从 “全面警惕” 转向 “结构性谨慎”,这表明其对美国经济的韧性抱持一定的信心。
利率点阵图暴露分歧:鹰鸽两派的博弈
尽管美联储整体论调趋于谨慎,但最新公布的利率点阵图却暴露了决策层更深层次的分歧。数据显示,有 8 人支持年内降息 2 次,较 3 月份利率点阵图减少 1 人;有 7 人支持年内维持当前利率,较 3 月份利率点阵图增加 3 人。
这一变化凸显出美联储内部 “鹰派” 和 “鸽派” 阵营的博弈。鹰派官员更倾向于维持高利率以抑制通胀,而鸽派官员则更倾向于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鹰鸽两派人数的变化,反映出美联储在滞胀阴影下进退维谷的集体焦虑。
历史数据对比:上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困境
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曾陷入 “滞胀” 的泥潭。当时,石油危机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胀高企,而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为了应对滞胀,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了极其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将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虽然沃尔克的政策最终成功遏制了通胀,但也导致了美国经济的深度衰退。如今,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上世纪 70 年代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美联储能否避免重蹈覆辙,成功驾驭复杂的经济局面,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二、高利率的深层伤害
企业融资成本攀升:抑制制造业投资
持续的高利率环境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深层伤害。企业融资成本攀升,抑制了制造业投资。在高利率环境下,企业借款成本增加,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制造业投资的减少,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房市遇冷:新屋开工创疫情以来新低
房地产市场同样受到高利率的冲击。5 月份新屋开工年化总数环比大幅下降 9.8%,创疫情初期以来新低。购房者面临更高的抵押贷款利率,导致购房需求下降。
房地产市场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对建筑业、房地产中介等相关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并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消费疲软:零售数据持续低迷
高利率还挤压了居民消费。房贷、车贷利息支出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零售数据持续疲软。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支出的减少,将对企业盈利和就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财政压力: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上升
联邦政府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债务利息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 3%,财政政策空间被大幅压缩。这意味着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经济预测下调:滞胀风险加剧
经合组织(OECD)最新报告将美国 2025 年经济增长预期从 2.2% 大幅下调至 1.6%,同时上调通胀预期至 3.2%。这种 “增长降、通胀升” 的组合,正是滞胀风险的典型征兆。
美联储最新经济预测也印证了这种趋势,2025 年核心通胀预期从 2.8% 上调至 3.1%,经济增速预测中值则从 1.7% 降至 1.4%。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三、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
中东新一轮冲突:全球能源成本飙升的担忧
本次议息会议正值中东新一轮冲突爆发之际,以色列与伊朗局势骤然紧张,引发外界对全球能源成本飙升的担忧。
能源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通胀,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冲击。
鲍威尔表示,地缘冲突虽可能导致能源价格短期上扬,但此类冲击通常影响短暂且难以持续,不会对通胀趋势构成实质性威胁。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地缘政治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往往超出预期,美联储的评估可能过于乐观。
关税政策:通胀与增长的最大变数
美国关税政策已成为其经济与政策前景的最大变数。一方面,提高关税将直接推升进口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加剧通胀并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其长期效应则取决于企业成本转嫁程度、消费者支出削减幅度等复杂传导链条。
鲍威尔坦言,美联储难以精确预判这些动态中的所有环节,强调需以 “谦逊” 态度看待自身预测这种新情况的能力。
贸易战的影响:历史案例分析
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贸易战。当时,美国对日本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日本经济遭受重创。贸易战的教训表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会损害贸易伙伴的利益,也会损害自身经济。
如今,美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摩擦,这些摩擦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美联储需要密切关注贸易摩擦的进展,并评估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四、政治压力与政策困境
特朗普的公开抨击: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威胁
在本次利率决议公布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抨击鲍威尔,称其维持利率不变是 “愚蠢的行为”,并宣称美国利率至少应降低 2 个百分点。
总统公开抨击美联储主席,对美联储的独立性构成威胁。如果美联储屈服于政治压力,可能会损害其信誉,并导致通胀失控。
市场预期与行政压力的背离:投资者更看重经济基本面
尽管特朗普公开抨击美联储,但市场对美联储 9 月份降息的预期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本次会议前后,市场对美联储 9 月份降息的预期维持在 60% 左右。
这表明,投资者更倾向于依据经济基本面而非行政压力预判政策路径。美联储的独立性仍然受到市场的认可。
五、美联储高息“悬剑”还能悬多久?
“更慢、更晚、更少” 的降息周期?
展望未来,美联储决策仍受制于通胀黏性与增长放缓,经济数据失真与政策传导阻滞的矛盾。利率点阵图显示,2026 年降息预期从 50 个基点缩减至 25 个基点,暗示美联储或将进入 “更慢、更晚、更少” 的降息周期。
这种渐进主义策略,虽能最大限度保留政策灵活性,却可能使美国经济在高利率的持续压制下丧失复苏动能。
“低增长 — 高债务 — 弱投资” 的恶性循环?
有分析指出,若贸易壁垒与政策不确定性持续,美国恐将陷入 “低增长 — 高债务 — 弱投资” 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可能会长期低迷,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政策工具的局限性:美联储的 “谦逊” 态度
在贸易保护主义反噬内需、政策不确定性抑制投资、通胀韧性超预期的复合困境中,美联储的观望姿态既是审慎也是无奈。正如鲍威尔所言:“我们必须对预测保持谦逊”。
这种谦逊,既是面对复杂经济现实的坦诚,也暗含对政策工具局限性的无力感。
就业与生活成本:美国民众的困境
不过,对于美国人而言,这种谨慎的代价正转化为就业市场的不安与生活成本的攀升。
高利率环境可能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减少,生活负担加重。
总结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是审慎也是无奈的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美联储需要在通胀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防止经济陷入滞胀或衰退的深渊。然而,高利率的 “悬剑” 始终悬在头顶,对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压力。
未来,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将取决于经济数据的表现、地缘政治风险的演变以及贸易摩擦的进展。如果通胀持续高企,美联储可能会继续维持高利率,甚至进一步加息。如果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美联储可能会被迫降息以刺激经济。
无论如何,美国经济的未来之路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美联储能否成功驾驭复杂的经济局面,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对于投资者和普通民众而言,保持警惕,做好风险管理,或许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